-
廊坊新增12家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赋能产业创新与招商引资
近日,廊坊市通过认定12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覆盖粮油加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标志着当地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此次扩容不仅强化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更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截至目前,廊坊市级研发中心总数达54家,凸显区域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一、聚焦重点领域布局创新载体 新认定的技术研发中心包括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河北东方富达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涉及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其中,粮油精深加工与智能化机械装备领域的研发能力提升尤为显著,填补了部分产业链关键技术空白。 二、政策引导激发企业研发投入 廊坊市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补贴等组合措施,鼓励企业将营收的3%以上投入研发。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首批认定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4.2%,高于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这种“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模式,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三、构建梯度化创新培育体系 当地建立“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中心”的阶梯培育机制。此次新增单位中,8家为首次获得认定的成长型企业,4家为已有研发机构升级单位。这种动态管理机制确保了创新资源的精准配置。 四、强化京津冀协同创新效应 作为京津走廊重要节点,廊坊积极承接北京外溢科技资源。12家新晋研发中心中,3家已与京津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在半导体材料、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区域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 五、下一步重点提升成果转化率 廊坊计划年内出台专项政策,要求市级研发中心每年至少完成2项技术产业化应用。同时将建立创新成果交易平台,重点解决中小企业在技术引进中的匹配难题,进一步打通产学研合作通道。
2025-09-03
-
廊坊见证冀荷经贸合作新契机
在廊坊举行的国际经贸洽谈会上,河北省与荷兰南荷兰省代表围绕环保农业等领域深化合作展开交流,为两地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此次会晤延续了两省长达十余年的友好省州关系,双方就绿色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达成多项共识。 一、友好省州关系持续深化 自2007年建立友好关系以来,两地政府通过定期互访机制累计推动二十余个合作项目落地。近期交流聚焦设施农业智能化改造,荷兰方分享了温室种植与节水灌溉技术经验,河北省则介绍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果。 二、环保产业合作成为新亮点 代表团重点考察了廊坊环保产业园,双方在污水处理设备制造、土壤修复技术等领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南荷兰省代表提出可借鉴其循环经济模式,助力河北省钢铁产业绿色转型。 三、高新技术领域拓展合作空间 洽谈期间,两地企业就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智能物流装备制造等议题进行专项对接。河北省相关园区展示了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实践成果,引发荷方企业浓厚兴趣。 四、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除经贸合作外,双方探讨了职业教育合作项目,计划在园艺技术、港口管理等专业开展联合培养。南荷兰省代表特别邀请河北省参加其国际花卉博览会,进一步拓宽民间交往渠道。 此次会晤为两地合作规划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在清洁能源、智慧农业等六大领域优先推进项目落地。相关专家指出,这种跨国省州合作模式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2025-09-03
-
廊坊新增12家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助力产业创新与招商
近日,廊坊市通过认定12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市级创新平台,涵盖粮油加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此次扩容不仅提升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更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截至目前,廊坊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总量达54家,标志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迈入新阶段。 一、聚焦重点领域构建创新矩阵 新认定的12家研发中心中,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依托粮油精深加工技术入选,河北东方富达机械有限公司则以智能化装备研发见长。其他单位覆盖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多领域协同创新格局。廊坊市通过梯度培育机制,逐步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 二、政策引导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廊坊市近年来出台专项政策,对研发投入强度达标企业给予资金补助,并优先支持其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此次获评单位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端人才引进补贴等扶持措施。数据显示,相关企业近三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超15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逾200家企业协同发展。 三、创新载体扩容助力产业升级 新增的研发中心将重点突破粮油蛋白提取、高精度机械传动等23项关键技术。廊坊市科技管理部门表示,通过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已推动32项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其中8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这种“一企一中心”模式有效促进了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四、54家研发中心形成集群效应 当前廊坊54家市级研发中心呈现“三三制”分布: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各占三分之一。区域创新指数显示,此类平台带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2%,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增速。未来廊坊计划实施创新平台提质工程,推动更多企业创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 五、强化京津冀协同创新纽带 作为京津冀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廊坊积极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新认定的研发中心中,6家已与北京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3家参与雄安新区重大技术攻关。这种跨区域协作模式,正加速形成“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廊坊”的产业生态。
2025-09-03
-
廊坊打造京津冀科创孵化高地
近年来,廊坊市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扶持双轮驱动,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廊坊以孵化器建设为核心抓手,形成科技型企业聚集效应,其市级以上孵化器数量位列全省首位,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 一、全链条孵化体系支撑产业创新 廊坊市围绕“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闭环生态,建成150万平方米双创载体。华夏幸福基业运营的太库全球孵化器、宏泰发展的泰智会等平台,成功将25个域外创新节点串联成网,实现跨国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国家级孵化器带动14家省级平台形成梯队,累计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近180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超20%。 二、政策红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通过出台科技创新“1+N”政策包,廊坊对国家级孵化器给予百万级奖励,配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科技部门累计发放专项补助资金6100万元,推动42家众创空间中9家跻身国家级序列。针对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设立专项种子基金,降低早期项目融资门槛。 三、京津冀协同赋能资源整合 借势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廊坊重点承接中关村、亦庄等创新溢出效应。固安航天产业园、大厂影视创意集群等特色载体,吸引京津科研机构设立分支机构47家。域外建立的硅谷、慕尼黑等离岸孵化平台,已促成660项技术成果在廊坊产业化,形成“海外研发+廊坊制造”模式。 四、专业化运营提升服务能级 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孵化器实行星级评价,建立动态退出机制。重点培育的智能装备制造孵化基地,配备共享实验室和中试生产线,企业存活率达85%。通过举办创新挑战赛、技术对接会等活动,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13项,助力传统建材、家具等产业智能化改造。 当前,廊坊正以孵化器矩阵为支点,加速构建“北京研发-廊坊转化”格局。未来三年规划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临空经济等专业孵化集群,进一步强化全省科技创新排头兵地位。
2025-09-03
-
廊坊开发区:营商沃土育创新集群
廊坊开发区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以招商引资为抓手,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打造创新要素汇聚高地。近年来,通过优化政务服务、搭建创新平台、强化要素保障等举措,成功培育了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政务服务提速增效,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廊坊开发区将简化审批流程、提升行政效能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突破口。2021年启动的"一网通办"改革实现工商登记、税务备案等高频事项线上办结,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2023年升级"承诺即开工"审批模式,对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实行容缺受理,平均为项目建设节省约45天周期。同时设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通过定点帮扶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在2024年初开展的营商环境测评中,企业满意度达98.2%。 二、科创平台赋能升级,构建创新孵化生态 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廊坊开发区构建了"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培育体系。2022年建成省级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联合燕山大学等机构设立重点实验室,为企业提供技术中试服务。针对中小企业创新需求,2023年推出共享制造平台,整合精密仪器、检测设备等资源,降低研发成本约30%。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8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逾200项。 三、要素保障精准发力,破解企业发展瓶颈 在人才引育方面,实施"智汇廊开"工程,2023年推出定制化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绿色通道等政策,全年引进硕士以上人才同比增长37%。金融支持方面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科技贷""专利质押贷"等专项产品,2022年以来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超50亿元。在基础配套上,2024年完成数字经济产业园电力扩容工程,建成5G基站超800座,实现重点企业千兆光纤全覆盖。 四、产业集群聚势成链,构筑区域发展高地 通过精准招商和政策引导,廊坊开发区已形成"龙头企业+配套企业+服务平台"的产业生态。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集聚了多家上市公司和专精特新企业,覆盖液晶显示模组、半导体材料、智能终端等关键环节。这些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如2023年区内某光电企业与材料供应商共建联合实验室,实现关键材料国产替代。目前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关键技术自主化率提升至65%,成为引领区域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2025-09-02
-
京津冀招商引资新平台将聚廊坊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战略在外经贸领域深化,三地贸促机构联合打造的年度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将于廊坊举行,聚焦招商引资领域合作。该平台旨在吸引全球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本届活动以高标准国际化著称,旨在推动产业链对接和外商参投。京津冀三地机构正加快准备,确保实效性。详情如下: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自启动以来,在外经贸合作中持续深化。具体举措包括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年度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促进资源整合。轮值举办模式确保各方均衡参与,已连续举办多届并取得积极成效。本届由河北省贸促机构轮值承办选址廊坊,强调区域联动优势。 二、本届洽谈会聚焦高层次国际化元素,组织方面突出机构协作特色。三地贸促会与国际商会联合主办,吸纳境外商协会为支持单位以强化市场机制功能。外商邀请策略基于跨境资源池系统,利用多层级网络精准定位目标群体。世界500强企业和经济组织代表被重点纳入范畴体现专业导向。 三、参会外商来自广泛地域,包括亚洲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区块。多个欧洲和东亚经济体表现出浓厚兴趣如德国和日本方向代表已初步确认出席。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工商团组也积极参与凸显多元化特征。邀请过程覆盖全球300多家机构现50余家基本落实体现高效对接。 四、北京市贸促机构作为主办方注重战略性拓展,筹备工作中核心之一侧重一带一倡议沿线国家商会。强化外国在华商协会链接并涵盖跨国企业高层是另一重点方向。这些措施确保活动成为外资引入华北城市群的桥梁支撑区域融合。 五、天津市贸促机构充分发挥海外资源优势特别邀请东南亚区域工商组织增强互动平台广度。驻津国际企业界代表也被纳入以提升影响力确保非洲新兴市场投资潜力充分释放目标实现共赢局面。 六、整体活动预期成果包括促进产业链互补和项目签投转化。前期系列洽谈已促成多项合作案例体现平台实效性优势。本届国际化元素加强将推动招商引资效能升级服务于京津冀协同蓝图长远规划。 七、廊坊作为举办城市正提升配套服务标准包括场馆设施升级和对接机制完善。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将优化外商体验保障活动进程顺畅持续发挥引擎作用助力区域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向新阶段。
2025-09-02
-
国际商协会共建廊坊经贸合作新平台
京津冀地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要突破,25个国际商协会在廊坊达成区域合作共识,共同推动贸易投资协同发展。该共识聚焦产能对接、产业园区共建及多领域国际合作,标志着京津冀对外开放迈入新阶段。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三地通过资源整合与政策联动,逐步形成对外开放合力。此次国际商协会参与的“廊坊共识”,旨在发挥国际组织桥梁作用,推动区域与全球产业链深度对接。合作重点包括联合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共建经贸产业园区,以及促进教育、文化等非经济领域交流。 二、核心内容与实施路径 根据共识,各方将建立常态化经贸往来机制,协助企业参与国际展览与投资洽谈,并依托京津冀央企集聚优势,推动产能合作。例如,通过联合举办高端论坛、精准对接活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落地。2018年投洽会期间,已有23个合作项目完成签约,涉及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领域。 三、平台优势与区域联动 廊坊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前沿城市,凭借区位交通与产业基础,成为国际合作重要载体。三地贸促机构联合搭建的投洽会平台,首次引入“政府—商协会—企业”三方协作模式,通过圆桌会议、推介洽谈等形式,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四、未来展望与长期影响 共识的落实将加速京津冀国际化进程,推动区域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服务贸易转型。下一步,各方计划扩大国际商协会参与规模,探索跨境数字经济合作,进一步巩固京津冀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此次合作不仅强化了廊坊的枢纽功能,也为京津冀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实践样本。
2025-09-01
-
廊坊三河打造京津冀牛羊产业新高地
河北省通过政策引导与招商引资加速牛羊产业升级,重点培育规模化养殖和龙头企业。廊坊三河市凭借区位优势与龙头企业带动,成为肉牛产业核心发展区,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一、政策规划引领产业升级 河北省出台专项规划明确六大肉牛、七大肉羊优势产区布局,要求规模养殖比例显著提升。廊坊市作为双产业链重点区域,依托现有企业基础,率先推进"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创新,强化冷链物流与精深加工配套。 二、龙头企业驱动集群发展 三河市重点企业建成1200亩现代化养殖基地,年出栏规模达行业领先水平。通过技术研发投入,该企业实现从育种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其冷鲜分割产品已覆盖华北主要城市商超渠道。 三、产业链协同效应显现 河北省建立养殖合作社联合体机制,在承德、张家口等地区形成饲草种植、活畜交易、有机肥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保定、邯郸等地新建的智能化屠宰中心,使羊肉制品加工效率提升。 四、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培育出多个区域性公共品牌。沧州黄骅的雪花牛肉、秦皇岛绒山羊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实现溢价销售,年产值增幅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五、科技赋能质量提升 推广胚胎移植、TMR全混合日粮等20余项新技术,石家庄农林科学院研发的肉羊良种繁育体系使羔羊成活率提高。衡水建设的国家级疫病净化场,为产业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六、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 借力北京农产品消费市场,廊坊、保定等地建成3个万吨级冷链仓储中心。天津港设立的活畜进出口专用通道,助力河北牛羊肉进入日韩高端市场。
2025-09-01
-
廊坊华夏幸福与华为共建智慧大厂新城
近日,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迎来产业升级重要里程碑——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以“智慧大厂”项目为核心开展招商引资,共同推进产业新城的数字化变革。此次合作将整合华为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华夏幸福的产业运营经验,打造京津冀区域智慧园区标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顶层设计赋能城市智慧化转型 华为将主导“智慧大厂”项目的顶层规划,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构建统一数字平台,覆盖城市治理、产业服务、民生应用三大领域。合作方案显示,系统将整合交通、安防、环保等模块数据,实现政府管理决策可视化。此前,华为已在深圳、成都等地落地类似项目,其“城市智能体”架构能有效降低20%以上的市政运维成本。 二、产业集群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双方计划在大厂回族自治县优先部署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华为将引入生态链企业入驻,包括传感器制造商、云服务商等配套厂商,形成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闭环。目前华夏幸福在该区域已聚集百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此次合作有望进一步强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的协同效应。 三、民生服务聚焦全场景体验升级 项目明确将建设智慧社区示范单元,部署智能门禁、能源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通过华为的鸿蒙生态系统,居民可通过统一端口实现医疗挂号、物业缴费等便民服务。测试数据显示,类似方案能提升30%以上的社区事务处理效率,大厂回族自治县或将成为北方首个全域应用该系统的县级区域。 四、创新生态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 华夏幸福近年来持续完善“技术导入—商业化”链条,已与多所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此次合作特别强调科技成果转化,双方将联合设立智慧城市实验室,重点孵化5G+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据统计,该企业旗下园区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超千家,此次升级预计可新增年产值数十亿元。 此次战略合作标志着京津冀智慧城市群建设进入新阶段。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技术赋能与产业链协同,大厂回族自治县有望形成“数字基建—智慧应用—产业集群”的三级跃升模式,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2025-09-01
-
廊坊经洽会见证京津冀产业协同新突破
在近日举行的廊坊经洽会上,河北省开发区与京津两地达成多项合作成果,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此次签约项目涵盖航空航天、智能装备、医疗康养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深层次推进。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集中落地 本届经洽会期间,河北省开发区与北京、天津企业签约23个重点项目,涉及航天科技、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其中,北京·亦庄永清高新区引进航天科技项目,唐山高新区落地离心振动设备研发基地,魏县开发区则与天津企业合作建设镀膜材料生产线。这些项目将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合作平台释放产业集聚效应 河北省重点推出350个招商项目,总投资规模超5800亿元,覆盖大数据、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十大新兴产业领域。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沧州经开区汽车产业园等标志性平台持续发挥承接作用,张北大数据产业园等载体为京津冀要素流动提供重要支撑。 三、产业协同模式持续创新 通过共建合作园区模式,河北省与北京在服务业、总部经济等领域深化对接。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高碑店农产品集散中心等典型案例,形成了研发在京冀、转化在河北的产业链布局。这种梯度转移模式有效促进了区域资源优化配置。 四、高质量发展动能加速积蓄 此次签约项目突出科技引领特征,如智能物联锁生产、医疗康养示范区等项目,体现了京津冀产业协同正从传统制造向创新驱动转变。随着更多高端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河北省开发区正逐步成为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载地。
2025-09-0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